下面特别谈谈健康的行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
?健康关注在人们的生活中到底处于何种地位??人们认为何种行为才算是“健康”的行为?
?他们为何行动,或者不作为,这样做或那样做?
?谁从已有的卫生保健服务中获益,为何有些人拒绝使用这些服务?
?人们与健康的身体之间是什么关系?特别是,健康的整体性观念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总体的行为方式,而不仅仅只是对于疾病的反应。
人们对这一领域的理论兴趣正在不断增加,也许反映了健康从医学模式转变为社会学模式的一些趋势。疾病的行为模式,即使从病人的角度看,也被认为是医学模式的末流,但它的存在揭示了现行的医学模式的不足,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此外,健康行为研究归属于医学的社会学谱系,研究者们当下正在努力使之理论化。对健康行为的研究,与疾病行为研究一样,始于医学模型的研究。在早期研究中,社会适应不良(与健康相关的行为方式可以看做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被作为一种人格特征来看待的,它也是社会化的产物。早期研究的兴趣主要集中于解读和探究那些“不重视自己健康的行为”是如何滋生的,如何矫正等命题。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许多调查者致力于社会弱势群体健康行为的研究,称之为“贫穷的亚文化”,其特征是边缘化、社会组织程度低,无助、不能自立、无知与自卑。有研究表明,健康意识淡漠和疾病的宿命论是美国贫穷社区妨碍健康促进的主要原因。这种亚文化与现代医学未雨绸缪的观念是相悖的。保健行为的心理动机是人们对未来幸福的美好憧憬,期望当下“种树”,未来“乘凉”,这与疾病宿命论是不相容的。一般来说,医务人员和中产阶级容易缔结关于健康的价值共同体,而在保健观念上与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格格不入。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这种身份批判式的亚文化模型受到质疑,让位于另一种行为模型,该模型认为一个人的健康行为受制于它的可行性以及预防保健方式的简繁程度。传统的健康行为主要包括良好的饮食、锻炼习惯,不吸烟、不酗酒或不吸毒等。大量的研究表明,外来知识对健康态度的影响不可小觑。不过,每一种行为方式都取决于社会境遇和压力的异动,受到诸如生计压迫、社会支撑变更、职业压力、时代健康风尚等外部因素的干扰。
在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有关健康教育的文献中,每一种卫生习俗与行为(例如吸烟、饮食、控制体重和酗酒)分属于不同的主题,得到的关注较多。而一般健康行为却鲜被关注j即使有也不过是一些非常宽泛的一般性的结论。严格地讲,每一种行为都与健康相关。但是,个别行为无法成为对健康构成决定性影响的行为模式。不同的人群,面临的健康“危险行为”谱系各不相同。此外,这些理论上归纳出来的危险行为是否会被付诸行动,并不一定就与人群的健康观念密不可分。例如,某些青年男子可能尝到了体育锻炼的益处,但他们未必能坚持体育锻炼,更明显的例子是酗酒、吸烟行为,它们多数出于生活信念而非健康方面的考量。尽管有人不吸烟是因为他们相信吸烟有害健康,或者为了追求健康的目的,但是,阶层'品位、社会境遇和生活压力等因素更能驱动人们放弃健康考量,转而接纳这些行为。在实际生活中,不健康的行为总会有其合理性。在那些建立了良好健康行为模式的社群,也不能就此认定源自更多的知识和更好的教育,两者有关系,却不是必然的联系。在早先提及的人群健康理念调查中(Blaxter 1990),几乎百分之百的人认定吸烟是导致疾病的原因之一,不论此人吸烟还是不吸烟。在那些按体重指数标准被归于“肥胖”的人群中,35%的人明白超重是心脏病的病因,而自身不超重的人中仅有21%的人持这种观点。这些结果表明,健康的基本知识已经相当普及了.但是,那些容忍或放纵自己的“不健康行为”的人都十分清楚自己的行为具有危害。与他们泛泛讨论健康话题时,他们常常会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辩护,或者为自己的疾病找出更复杂的原因,但他们不会说出自己不明白吸烟、饮食不当或不参与锻炼的危害这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