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技论文撰写中常见差错实例分析第6讲两组比较的统计学检验

5/29/2022

马鸣岗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480

5/29/2022 12:00:00 AM

1、实例

某作者为了观察丙泊酚合用阿托品在人工流产中的效果,于200110月到20024月选择自愿终止妊娠的健康早孕妇女400例,年龄19—32岁,妊娠6—8周,经尿HCG和盆腔B超检查证实为宫内妊娠。全部早孕妇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0例。

对照组按常规人工流产手术操作;观察组按规定要求与方法给予阿托品和丙泊酚后开始手术。两组按同样要求观察呼吸、脉搏、血压、出血量、疼痛、人工流产综合征等各项指标。

下面仅将两组孕妇脉搏变化情况列表如下:


评议问题:上述实例中两组孕妇术后脉搏变化比较,在表1中的表示方法你认为有无改进的必要。

参考答案:实例中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孕妇术后脉搏变化情况比较,用表1所列数据表示是正确合理的。存在的问题是,两组孕妇脉搏加快的和脉搏减慢分别进行显著性检验时,仅给出一个P值是不对的。应当两组孕妇的脉搏加快和脉搏减慢分别进行显著性检验,分别给出各自的P值。同时应强调指出的是,给出P值时,必须说明显著性检验是用的哪一种类型。本实例表1中所列资料为计数资料,两组比较时应进行c^2检验。两组孕妇脉搏加快与脉搏减慢在各自的P值前均应给出各自的c^2值。其表示方法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孕妇术后脉搏加快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而对照组脉搏减慢的发生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附:关于两组间率或构成比进行比较时,c^2检验的区别,参见表3与表4的例子。



说明:两组之间各项疗效构成比分布情况比较,只计算一个c^2(方法参见统计学教材)。其意义指两组患者各项疗效指标分布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它不能说明某两项具体指标之间有无差异。



说明:两组患者治愈率、有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时需逐项进行c^2检验。

 

2、实例

某医院对94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应用倍他司汀,对照组用复方丹参,两组治疗前基本情况大致相似。治疗后作者对结果进行了秩和分析,结果参见表5。作者指出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评议问题:你是否同意作者根据表5资料对两组结果所做的描述和结论。

参考答案:临床上观察病人的资料,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计数资料,如多少病人中治愈了几人;另一类是计量资料,如检验中病人的血清胆固醇是多少mmolL。上述两种资料统计学检验通常分别采用c^2t检验。另外还有一种资料,不能定量计算,通常采用分级的方法,如优、良、中、差等。本实例的资料,作者就采用了分级的方法,这种类型的资料,做统计学检验的时候,有关条件要求较松。本实例的资料,虽然采用了分级的方法,但也可以计数,因此也可以根据计数的结果计算出率。

5中作者报告了两组病人治疗后各等级病人的例数,据此可以计算两组比较的秩和检验并做出结论(秩和检验通常计算u值,并根据u值查表确定P)。如本实例结果为u=2.72P<0.01,说明两组患者按表中5级分布的情况,两组之间疗效等级分布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然而作者在表中又同时列出了两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而对这两个率并未做率的显著性检验(卡方检验)。因此,实例中作者所描述的结论显得混乱不清。

修改的方法是删去表5中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两项。这样表1的内容与表下的秩和检验的结果就一致了。其表述的方法是:治疗组病例,治疗后各种疗效等级的分布与对照组病例的分布,两组之间是不同的,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如果要保留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则应补充两组间两个率比较的c^2(注意2个c^2值及其相应的P);同时删去表下注解内容。

3、实例

某作者对43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应用地塞米松与阿札司琼联用预防术后恶心、呕吐效果观察。作者采用治疗前后配对的方法观察有关指标变化情况,其中患者心率变化情况如下:用药前心率为(81.2±24.6)次/min,用药后心率为(82.6±25.7)次/min。经统计检验t=0.257P>0.005。上述结果表明患者用药前后心率变化无显著差异。

评议问题:临床观察中对病例进行成组比较与配对比较的区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成组比较就是分别计算43例患者每例病人的治疗前后的心率,然后分别再计算治疗前后43例患者的平均心率及其相应的标准差,如实例中所给出的用药前后的心率数值。对上述用药前后心率平均值进行比较,即成组的统计检验。配对比较就是以某一患者治疗前测得的心率值,与同一患者于治疗后测得的心率值配成一对,43例患者共配得43对。配对资料不能计算均数及其标准差 (x±s),而应计算每对治疗前后心率值之差(d),然后求出t(方法参见统计学教材)

上述实例作者介绍43例患者心率治疗前后比较进行配对比较,但给出的资料却是成组心率计算的平均(x±s)值,作者在描述中未能将成组与配对比较的概念区别开来。

4、实例

某作者观察用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抢救治疗COPD合并型呼吸衰竭患者30例,并与常规抢救方法的患者31例进行对照比较。通过抢救前后患者血气分析,作者认为该方法疗效确切,方法简便,可减少并发症,可提高抢救成功率。血气分析中治疗组30例治疗前PaO2(mmHg)平均为51.72±12.06,对照组31例治疗前为49.86±8.85,二组差异无显著性(t=0.68P>0.05)

治疗组治疗后PaO2平均为71.56±10.25,与治疗前51.72±12.06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15.46P<0.01)

对照组治疗后PaO2平均为58.56 4-10.65,与治疗前49.86 4-8.85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3.45P<0.05)

根据上述两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作者认为虽然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PaO2平均值均有上升趋势,但治疗组患者PaO2平均值增加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评议问题:根据上述资料你是否同意作者所提出的两组PaO2平均值上升幅度不同,因而治疗效果不同的观点。

参考答案:首先应当指出的是,作者为了观察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抢救治疗COPD合并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设立了可以比较的平行对照组,而且两组患者都进行了治疗前后的对比观察,这样的观察方法是完全正确的。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在治疗后,PaO2值均有所上升,通过统计学检验证明差异都有显著性,说明两组可能都是有效的,这在临床上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作者指出治疗组治疗后PaO2平均值上升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也是正确的,但作者并未进一步给出数据资料。如何表示上升幅度,两组之间各自上升的幅度差异有多大,这种差异有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都有待进一步分析之后才能做出结论。

根据实例所提供的资料,可以比较简单地进行另一种分析,该方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规范方法。即对此两组治疗后的PaO2平均值(前提是两组该指标在治疗前是可比的)。据作者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治疗组治疗后PaO2平均值为71.56±10.25,对照组为58.56±10.6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t=3.45P<0.05)

5、实例

某项研究观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60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各30例。常规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及脑复康,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见表6

由表6可以看出:研究组治疗前后比较,血浆黏度t=71.39P<0.001;全血高切黏度t=9.88P<0.001;全血低切黏度t=13.63P<0.001;纤维蛋白原t=4.06P<0.001。常规组治疗前后比较:血浆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t分别为2.152.91P<0.05;纤维蛋白原及全血高切黏度t分别为0.891.66P>0.05

评议问题:上述实例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比较的方式是否恰当?为什么?

参考答案:上述实例中两组患者血流变学指标比较的方法是不正确的。研究组与常规组两组治疗效果比较的原则是,两组治疗前比较,确定两组之间有无可比性,如果检验结果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然后做两组之间治疗后效果比较,如果两组检验结果差异显著,可以认为研究组疗效优于常规组。除上述比较方法外,也可以采用以下比较方法,即首先做两组间治疗前比较,确定有可比性之后,两组分别做各自的治疗前后比较,如果研究组治疗后效果明显改善,而常规组治疗后无明显改善,则可以说明研究组疗效优于常规组。本实例仅做两组各自的治疗前后比较,则很难作出正确的疗效评价。



参考文献:[1]马鸣岗. 医学科技论文撰写中常见差错实例分析 第6讲 两组比较的统计学检验[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 35(006):21-23.


版权所有 ©2018 智医创工具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871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