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技论文撰写中常见差错实例分析第4讲资料分析与描述(下)

5/28/2022

马鸣岗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563

5/28/2022 12:00:00 AM

4、实例

自2001年6月至2004年3月某医院住院病例中共收治了67例胸腔积液患者。该院采用了某种药物治疗,治疗后胸腔积液明显好转。67例患者中最短3个月缓解,最长32个月缓解;中位缓解期为7~8个月;平均缓解期为17.5个月。

评议问题:上述实例中作者关于胸腔积液缓解期的描述方法,你认为是否正确。

参考答案:临床工作中对病人的观察有许多指标要做出描述,反映它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如年龄、病程、化验检测值等。本实例观察的指标是治疗后胸腔积液的缓解期。作者首先描述了67例患者的缓解期为3~32个月,即缓解期最短的患者为3个月,最长的患者为32个月。这一指标是描述了该指标的最大与最小的极值,临床中较为常用。

“中位缓解期为7~8个月”的描述方法是不正确的。所谓“中位”应当是指67位患者的缓解期,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其中居中心位置患者的缓解期即为中位缓解期,它应当是一个点值而不应当描写为7~8个月的区间值。

“平均缓解期为17.5个月”的计算方法不规范。作者将最小与最大缓解期之和被2除作为平均缓解期的计算方法是不合理的,因为这种计算方法忽略了所有患者缓解期分布的特点。较简单的计算方法是计算67位患者的算术平均数,即67位患者缓解期之和被67除。


5、实例

近年来用甘露醇治疗急性脑卒中引起肾损害的报道增多。为了探讨应用甘露醇致肾损害的相关因素,某作者选择了337例脑卒中患者(排除既往及入院时有肾脏损害)。均为入院后接受常规治疗及甘露醇脱水治疗。作者分析了患者应用甘露醇后是否再现肾损害与每日应用剂量有关(表1)。
 

评议问题:上述实例所提供的资料如何进一步分析,以便更好地说明患者肾损害与甘露醇用量的关系。

参考答案:根据实例所提供资料,将表1改制成表2形式。
 

根据表2可做以下两方面的进一步分析。

(1)计算比值比(OR):根据表1资料可计算甘露醇用量与发生肾损害关系的OR值。
 

即患者每日应用甘露醇>2g者,其发生肾损害的危险性是≤2g的2.3倍。

(2)计算不同甘露醇用量时肾损害的发生率:由表2可以看出甘露醇用量>2g/(kg·d)组,肾损害的发生率为10.89%,≤2g/(kg·d)组为4.6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x^2=40.38,P<0.001)。

根据甘露醇不同用量,两组肾损害的发生率进行比较,也可以计算相对危险度(RR),>2g组肾损害发生率/≤2g组肾损害发生率,即:10.89%/4.68%≈2.3。RR结果与意义与上述OR值相同。
(注:RR与OR值>1.0即有意义)。


6、实例

下述资料是描述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分组情况,请你指出哪一组资料的描述方法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实例中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布的描述属于连续变量的描述,连续性交量描述最重要的一点是各变量组之间不应出现重复。按这一要点分析,A组分组方法中各组之间出现了重复,如1500—2000g与2000—2500g两组间均含有2000g。为了避免重复,B组采用了调整分组数值的方法,即在原分组数值的起始数基础上加上一个最小测量单位。这样处理方法,虽然在数据表现上似乎不太“整齐”,但可以避免数据分组中的重复。另外一种避免分组间重复的方法是实例中C组的分组方法,如“1500g~”表示新生几体重从1500g开始到2000g以前的婴儿均归入到“1500g~”组。

医学研究中很多现象和特点的测量指标均属于连续变量,如年龄、身高、体重、各种定量化验检测指标等等,这些资料在进行分析时均需要做分组描述。


7、实例

某作者对28例糖尿病足迸行治疗效果分析。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41~73岁;病程4~21年。糖尿病足分级:0级5例(17.86%),I级11例(39.29%),Ⅱ级5例(17.86%),Ⅲ级2例(7.14%),IV级3例(10.71%),V级2例(7.14%)。有明显诱因者21例(75.0%),无明显诱因者7例(25.0%)。

治疗原则:控制血糖,控制感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营养神经药物,局部清洁湿敷。

治疗结果:0级痊愈4例(80%),好转1例(20%),有效率100%。I级痊愈8例(72.73%),好转3例(27.27%),有效率100%。II级5例均好转,有效率100%。Ⅲ级好转1例(50%);截肢1例(50%),有效率50%。IV级无效1例(33.3%),截肢2例(66.7%),有效率为0。V级无效1例(50%),截肢1例(50.0%),有效率为0。

评议问题:作者所提供的治疗结果描述,你认为是否需要进一步修改,如果需要修改,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参考答案:作者对28例糖尿病足治疗结果的描述,主要结果都提到了,但给人以零乱的感觉,没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其主要问题如下:①描述治疗效果时,应说明在多数病例中,治愈多少例,治愈率为多少。如本实例中I级患者治愈情况应描述为11例中治愈8例(72.72%),好转3例(27.27%)。作者虽然在文章开始提供了糖尿病足病例的分级资料(各级别患者例数所占构成比例情况),但在治疗结果描述各级患者的治愈率时,却省略了患者数的介绍是不妥的。另外,按照要求,当病例数少于10例时,不宜计算百分比。②治疗效果的描述中,之所以产生零乱的感觉,可能与患者病情分为6个等级,每一等级治疗效果又分为痊愈、好转、无效与截肢4种情况有关。为了使读者阅读时更好的理解。适当地将各等级病人合并,制成表格形式,可能更为恰当。现根据实例中所提供的资料制成表1并作简要分析,供读者参考。

病例合并以后,0~I级及Ⅱ~V级的病例数分别为16例及12例,均超过10例。据此计算出的各有关治疗效果也更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由表1可以看出0~I级患者的痊愈率、总有效率明显的高于Ⅱ~V级患者;治疗无效及截肢病例均发生在Ⅱ~V级患者之中。
 
8、实例

某作者于2000年1月至2003年7月,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81例,采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制剂、β受体阻滞药、钙拮抗药及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前全部患者进行了有关项目检查,其中平均动脉压为(150.2±9.0)mmHg,心绞痛发作次数为 (12.3±7.8)次/周。

评议问题:81例冠心病患者治疗前,上述两项指标检查结果,仅就其数据的特征,请你对这两个指标的价值提出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冠心病患者,治疗前进行了有关项目检查。作者选择81例患者,其数量较为理想。通常观察病人例数最好不要少于30例(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决定),但为了减少检查程序和观察的工作量,选择的病人数量亦不宜过多。

患者治疗前检查的两项指标,即平均动脉血压和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都属于计量资料,其统计方法都应计算其均值(x ?)和标准差(s),其表示方法为(x ?±s)。下面以81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为例,解释它的意义。

平均动脉压=(150.2±9.0)mmHg,即81例患者中68%的患者,其平均动脉压在159.2(150.2土9.0)~141.2(150.2~9.0)mmHg之间,即最高者为159.2mmHg,最低为141.2mmHg。

如果我们把(x ?±s)的表示方法改写为(x ?±2s),即均数±2个标准差,那么它代表的范围将扩大到95%患者(读者可以计算其上限和下限值)。

如果我们把(  x ?   ±s)的表示方法改写为(x ?±3s)即均数±3个标准差,那么它代表的范围将扩大到99%患者(读者可以计算其上限和下限值)。随着均数±标准差个数的增加(通常用±2个标准差),其可信度(限)增加了,但该指标的上限和下限之问的幅度也增加了。通常某一指标值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差异不应太大。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某项指标的标准差与均数比较时,标准差越小越好。通常标准差越大,说明病例个体之间的变异性越大,其测定或检查结果均值的临床意义越小。虽然没有一个固定标准,但经验上较理想的标准差值,最好不要超过均数的1/10~1/5。

根据上述标准,按均数±1个标准差计算,读者可以比较一下实例中的两个指标测量的结果,并做一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平均动脉压的标准差为其均数的1/16;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的标准差为其均数的1/1.6,显然后者的标准差过大。也就是说有55例患者(81例中的68%患者),平均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最少4.5次,最多20.1次。患者之间临床严重程度差异较大,为今后治疗效果观察可能带来困难。


版权所有 ©2018 智医创工具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871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