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发展融合的可能性
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的 5+3+亚专科(x)模式中,已经完成了规范的本科教育、毕业后教育,毕业后教育中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已实现,既可以四证合一,也可以单独培养。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前仅限于部分医学院,方向上目前确定为舒缓疗护、老年医学、研究与管理[5]。相较本科生和硕士生培养,全科医学的博士生培养显得更加的任重而道远。
首先是关于发展方向,需选择内涵上能够体现全科特色、技术上极具全科优势的亚专科方向,加强该学科的识别度,增加从业者的执业自信,加速医疗同行和社会公众的认可;其次是学制完善问题,全科博士生培养方向的确定有助于完善全科的本硕博学制教育,进而吸引更多的医学生就读全科,同时博士生的培养和带教也为社区卫生服务今后的人才培养与其他专科趋于一致打下基础,而已在职的全科医师也将有更高的积极性和期望值去发展自己的学科带头人教职生涯,如此全科的人才培养也就正式全面地建成。
目前全科医学更适合在社区发展的亚专科方向亟需进一步探索和确认。所谓适合,首先是有新颖度,有代表性;其次是有技术优势和服务优势;第三是有发展潜力,能够在短期内巩固和加强全科医学,并能中长期发展和完善全科医学,也能为更多受众所接受,从而可以使全科医学更强韧、更具有活力。
如果全科医学科与社区特色专科在人才培养的顶端都出现真空状态,可导致现有人才没有发展空间,新的人才也会因此而不愿意进入。因此可以考虑现阶段相对的强强联合,即全科与社区特色专科进行整合,一是拓展全科亚专科的发展方向,二是使得特色专科更有全科的专科特色,从而在社区的土壤中更加有生命力和发展潜力。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社区特色专科都适合与全科在亚专科方向上融合,当前,社区主要在推行的中医、儿科,其几乎与全科相平行,不具备互相融合的可能性。
社区康复医学科具有很高的适配度和很强的融合潜力,首先康复医学科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兼收并蓄的学科,其边界从原来的失能康复,慢慢扩大到加速复健,康复所用的技术也从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等传统技术,慢慢扩展到更多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在技术不断扩增、服务范围不断延展的背景下,康复医学自然开始横向整合不同学科的康复需求和康复业务。如上海同济医院的原心脏康复中心,进而扩展为脏器康复中心,如今升级为同济康复中心;中山医院的心脏康复中心,也正在逐步整合发展为大康复体系,康复因其内在技术发展和外在服务边界扩展,正成为一个与临床传统的内外科治疗紧密融合和结合的包围式补充学科,分担和滋养原来的临床学科,使得服务更加的人性化和活力化,甚至也某种程度扩大了传统临床原有的服务范围,开始关注患者正常指标下的主诉问题。这些趋势也给社区康复医学科的建设带来巨大启示,社区康复医学科呈现出了包围式补充学科的实效和魅力。因此,鉴于社区康复医学独特的学科内涵属性,其有望成为全科医学亚专科(x)方向之一,同期解决两个学科的发展困境。
二、技术无缝衔接的可行性
以上述学科发展假设为前提,在进一步在临床实践中,社区康复医学需考虑如何更好地吸纳全科医学的精髓与实质,使得两者在具体服务流程上无痕衔接,使居民享受更顺畅更融合的高能级社区卫生服务。
首先,社区康复医学科在全科团队的帮助下,可以接触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社区人群;其次,随着健康中国行动的推行,医学同行,特别是全科医学同行以及社区居民对运动、营养、心理、戒烟(生活方式改善)等非药物处方也属于医疗和大健康范畴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同时对生活方式纠正的必要性和专业性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下,可以顺势推广大康复概念,将原来抽象的慢性病管理具体化为社区康复,即依托家门口的社区卫生资源实现自我机能的康复和复原,进一步可在非药物处方技术成熟背景下,将社区居民所面对的健康问题和失能问题,借助全科医学的以人为本和全人概念,将其综合为非老年群体的机能下降或减退和老年群体的机能衰弱,使得医疗、康复的目标,更能为社区居民所理解和接受,而不是被具体和割裂为一个个的指标。
在解决机能下降、减退或衰弱问题的具体技术中,运动、营养、心理、戒烟(生活方式改善),社区康复医学科对于其中的运动模块有先天的优势,且运动也是其中最难和最危险的部分,而营养、心理、戒烟(生活方式改善)的纠正可以通过学习或团队合作来完成。目前,枫林社区康复医学科已经建立了骨关节炎、骨质疏松、脑卒中等专病的康复服务体系[6],与全科医师的交集还比较小,下一步可以通过升级康复概念和内涵,将服务范围延伸到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的后期康复中来,为全科医师的慢性病管理分解更多任务,并打造新型的、居民接受度高的社区综合康复服务,使得社区康复与社区全科能够完美融合,覆盖居民病程的各个阶段,打造真正无缝的全科团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