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眼里,糖尿病是一种“富贵病”,好像一提到糖尿病,脑海之中就会映像出一系列“脑满肠肥、为富不仁”的形象,而且很多健康频道,都众口一词地说高热量高脂肪的不健康饮食、运动偏少会导致肥胖糖尿病,这样更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将糖尿病和富贵病划等号的印象。
什么样的人容易肥胖、糖尿病?
糖尿病真是一种“富贵病”吗?
问题远没那么简单。通过早期的一些研究其实科学家很早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二战后瑙鲁的土著居民、美国的印第安人及澳大利亚的原住民的糖尿病发病率很高,而当地相对富裕的白人则要相对低得多,这样看来,糖尿病似乎是“贫穷病”。
这当中的原因可能是原住民的某些基因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糖尿病发病率升高。在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同样也可以发现,在发展中国家,新富裕阶层的肥胖和糖尿病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而发达国家的富裕阶层的情况则相反,同时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人,移民到发达国家,他们的肥胖和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他们母国的一般人群发病率。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产生肥胖和糖尿病很普遍的一个原因。
上世纪六十年代,有学者提出“节俭基因”学说,认为人类祖先长期生活在饥饿与食物匮乏之中,生产力低下和人口过度繁殖导致饥荒频发,只有具备最大限度储存食物体质的人才能生存下来。因此在长期进化和自然选择下,人更加倾向于遗传与储存能量相关联的基因,也就说能把摄取的食物转化为脂肪的基因。但是当食物丰富时,这些基因反而会导致肥胖并引发糖尿病的产生。
后来该学说得到进一步修正,认为每个人的“节俭基因”都是差不多的,所不同的是基因的表达不同。可以把“节俭基因”比作灯泡,科学家认为每家每户的灯泡一样多,所不同的是点亮的灯泡数不同,只有点亮才会起作用,点亮的越多,也就越容易发胖。于是就可以很好解释前文的现象:早年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人,他们的“节俭基因”是大量激活的,一旦进入一个相对舒适、饮食丰富的环境,发生肥胖和糖尿病风险就很高,这值得注意。因此正在昂首迈小康的中国人更应该注意锻炼和饮食控制。
此外,该学说还提出,年龄和长期反复的饥饿体验会强化这种基因表达,因此年老的人容易得糖尿病,三餐不规律、不爱吃早饭、经常饿肚子的人也容易肥胖、得糖尿病。这些人群也要注意锻炼和饮食控制。
另外在糖尿病的饮食控制中曾有一个观点,那就是糖类食物因为会导致人类对于食物的愉悦感并且能量密度较低、升糖指数很高,所以需要严格限制,为了补偿由于甜味的缺乏,所以建议可以采用无热量人工甜味剂来替代天然糖。
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常用的人工甜味剂可能会导致葡萄糖不耐受,从而增加血糖升高的风险。人工甜味剂似乎可以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从而调节小鼠的能量代谢,并且在人类身上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这也提示我们对于以往被认为是安全的人工甜味剂需要引起警惕,虽然这些甜味剂没有会直接导致血糖波动的能量,但是长期使用同样会导致人体本身的代谢风险,导致肥胖、脂肪肝等情况。
这样看来,糖尿病还真是一种“贫生姓糖、甜到忧伤”的疾病啊!
参考文献:
Robyn McDermott. Ethics,Epidemiology and the Thrifty Gene: Biological Determinism as a Health Hazard.Soc Sci Med 1998; 47(9): 1189–1195.
J R Speakman. Thrifty genes forobesity, an attractive but flawed idea, and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the‘drifty gene’ hypothesisThe ‘drifty gene’ hypothe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Obesity 2008; 32:1611-1617.
J Auwerx. PPARγ, the ultimatethrifty gene. DIABETOLOGIA 1999; 42(9): 1033-1049.
JothamSuez etc al. Artificial sweeteners linked to abnormal glucosemetabolism (N&V)DOI: 10.1038/nature13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