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方法
1.1 辖区特征
廊下镇地处上海市金山区中部偏西南,被定位为上海市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区域面积 51 km2[5]。具体人口特征和卫生资源分析如下:
1.1.1 人口特征:2014年辖区共有12个村民委员会,174个村民小组;年末总户数 8 914 户,年末总人口 31 143 人;男女比例为 48.9∶51.1,城市化率为 46.95%;出生 226 人,死亡263人,迁入42人,迁出19人;18岁以下2 519人,18~35 岁 5 868 人,35~60 岁 13 868 人,60 岁以上 8 888 人[6]。由统计数据可见,廊下镇以农村人口为主,人口流动较少,人口负担较小(人口负担系数接近 50%),劳动力相对充足。
1.1.2 卫生资源:辖区内有 1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 个村卫生站及 3 个药店等用于满足社区居民卫生服务和需求。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 2003 年 1 月由原廊下卫生院转型而来,占地面积为 10.3 亩,设床位数 30 张,业务用房面积3069 m2,固定资产 745 万元。全镇共有医务人员 99 人,其中执业医师 31 人,执业助理医师 26 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在岗职工 72 人,专业技术人员中级以上职称 20 人;本科学历 7 人,大专以上 45 人,中专及以下 20人。
1.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提供路径
1.2.1 What-做什么:服务提供体系首先要解决的是做什么,即服务项目的问题。在廊下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项目池的填充有两个渠道:一是政府要求的,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政策文件中规定的;二是居民需要的。根据上海市综合医改“1+8”文件,共有 141 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在此基础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结合辖区发展实际与居民需求进行项目的增加或减少。因此,在具体执行中,本中心新服务项目的纳入主要取决于居民需求。居民需求的确认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政府和村居委等三方共同参与。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社区管理科执行需求确认。三方均可提出新服务项目,但最终项目能否进入执行环节,则由各方权衡辖区需求的紧迫程度后共同表决确认。每次表决通过的新增服务只有一项,且在社区医务人员将该项新增服务的执行过程规范化、执行结果稳健化后,再考虑增添新的服务项目。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本中心辖区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居民对所处环境有一种天然的信赖,认为医务人员是自己圈内的人,对医务人员专业精神评价要求比较宽容[7-8]。因此,居民接受中心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有限,并认同服务项目逐步纳入的方式,允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一项服务执行过程和结果稳健后再考虑下一个新项目。
1.2.2 How-怎么做:廊下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共涉及三类主体:首先是执行主体。由于廊下镇地处乡村地区,辖区仅有 1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他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差,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层次低,对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辨识性差。因此,为响应居民需求,同时提高机构工作效率,中心改“服务分条线提供”为“服务打包分区提供”,执行主体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公卫医师等组成的全科团队担任,实行分区域包干,每 3 个行政村为 1 个片区,共分为 4 个片区。同时,由于廊下镇人口流动少、人口同质性高,跨镇或区县交通不便利,以及同乡中人与人之间相互熟悉、关系稳定等“熟人社会”特征显著,为获得居民信任,全科团队成员均以在当地有亲属关系的医务人员优先入选。其次是技术支持主体。廊下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技术支持由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合作的综合医院负责提供。而在中心内部,为响应执行主体执行方式的调整,将原医务科、防保科和护理科精简后与中心管理层组成社区管理科,由社区管理科负责执行主体的技术支持。社区管理科负责外部技术支持资源引入中心内部,再由社区管理科内各类技术人员为全科团队匹配和实施技术培训。第三是监管主体。基于廊下镇典型的“熟人社会”特征,居民普遍持“质量重于数量”的观点,中心采用服务项目逐步纳入、逐步稳健的方式提供服务。因此,服务质量的监控是中心管理工作的重点,而这部分工作则由对技术了解清晰、内外资源协调能力强的部门—社区管理科负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辖区居民的健康档案管理、慢性病随访、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工作,同时完成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包括门诊、住院和家庭病床等。廊下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提供以发包方式为主,由全科团队执行,社区管理科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并对执行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控。在廊下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一个新服务项目服务纳入至服务稳健,期间经历的步骤主要有:一是社区管理科与镇政府、村委会代表对辖区所需的服务项目进行表决,每次仅表决确认一项服务;二是社区管理科向负责该辖区的全科团队下达服务培训通知,为全科团队匹配新服务项目执行所需的资源(包括执行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服务对接人等)和技术支持,以保证其能按统一标准执行;三是社区管理科考核全科团队服务培训掌握情况,考核通过即下达服务任务;四是全科团队与村委会代表沟通确认服务执行细节,执行服务任务;五是社区管理科定期对全科团队新服务执行效果进行评价,确定服务稳健后即联系镇政府和村委会代表进行新一轮服务项目的纳入和提供。在上述服务提供过程中,需要指出的是,当新服务项目的执行方案不明确时,社区管理科需要与全科团队共同商讨制定解决方案,而期间所涉及各方面数据资料的采集则由社区管理科负责协调和获取。此外,对于个别公共卫生服务,如艾滋病随访、重型精神病人管理等需要专门技术的公共卫生服务,由于技术难度高、服务需求量较少,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统一处理,不作发包处理。
1.2.3 Evaluation-评价:本中心对服务项目执行效果的评价由社区管理科执行。根据区县卫计委的绩效考核指标设置,本中心对服务项目执行效果的评价内容主要有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和生活质量。知晓率是某项或某方面知识的知晓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用于健康教育、慢性病规范管理等涉及知识传播的项目执行效果评价。治疗率是在某疾病患者中进行治疗的人数占比,主要用于高血压、糖尿病和精神病等疾病的防治效果评估。控制率是年末最近一次随访中生理指标在规定范围的患者数占总管理人数的比例。与治疗率一样,控制率主要用于高血压、糖尿病和精神病等疾病的防治效果评估。生活质量是对服务对象的主观评价。上述 4 个方面的评价,一方面构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机构评价,最终形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区县排名;另一方面用于机构内全科团队的绩效评价,最终作为全科团队绩效奖惩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