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本研究的可信性分析 本研究中的社区糖尿病管理质控评价指标体系是基于“结构 - 过程 - 结果”理论[25]构建的。“结构 - 过程 - 结果”理论是由美国学者 DONABEDIAN 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主要是从结构、过程、结果 3 个维度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常用于构建科学、规范且符合实际工作的管理质量评价体系[26]。在该理论中,结构通常是指相对稳定的医疗支持环境,包括医护人力资源配置、组织构架、经济政策等;过程通常描述的是针对医疗服务中患者体验和医患交互作用的过程,所提供的满足既定标准和患者期望的一系列规范化行为;结果通常是指患者接受医疗服务后健康状态的变化,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状态、健康相关知识和行为的改变[27]。基于前期项目社区糖尿病管理规范工作基础,社区糖尿病管理质控评价指标体系外部医疗环境、人员支持等已厘定,即结构层面已事先厘定,因此,本研究主要工作核心和质控重点在过程与结果层面。依据“过程 - 结果”的逻辑设计指标体系架构,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具有层次性[28]。因此,本研究的指标体系设计是科学合理的。此外,在指标体系评价阶段,选取的专家涉及临床医学、中医、公共卫生领域,覆盖了 4 家综合医院和 6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主要从事糖尿病防治工作,专家工作年限基本都在 5 年以上,职称也在中级及以上。因此,本次研究选取的专家范围较广,且对糖尿病的防治经验丰富,说明本次测得的结果可取。通过上述过程,保障了本研究社区糖尿病管理质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质量,研究结果可信。
3.2 不同疾病发展阶段的社区糖尿病管理质控评价指标体系应有所区别 通过比较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前期人群和糖尿病患者的社区糖尿病管理质控评价指标可知,三类人群在基本信息、生活方式、生化指标上的糖尿病管理质控评价指标基本一致,只在健康干预类指标出现较大差异。糖尿病高危人群管理中,健康干预类指标仅包括建档、双向转诊、随访、血糖知晓和糖尿病知识;糖尿病前期人群管理中,健康干预类指标相较于高危人群少了血糖知晓,多了血糖监测率、(口服药)用药指导;糖尿病患者管理中,健康干预类指标相较于前期患者多了胰岛素注射和糖尿病并发症筛查。
糖尿病高危人群是糖尿病发病的潜在危险人群,通常以超重 / 肥胖、血压血脂异常或静态生活方式来作为高危人群的判定标准,此阶段的糖尿病管理主要以预防为主[11]。积极在社区开展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和健康管理,可提高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知识知晓率和自我防病意识,使糖尿病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29]。因此,在此阶段对糖尿病的管理控制主要集中在高危人群筛查和血糖知晓等指标上。糖尿病前期人群通常表现出空腹或者餐后血糖指标超过参考范围,但还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一般表现出空腹血糖和糖耐量受损,此阶段的糖尿病管理重点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干预等相关措施来调节血糖,避免进入糖尿病确诊阶段[30]。糖尿病前期人群将来发生糖尿病的概率较大,也需要像糖尿病患者那样,积极地定期监测血糖,通过血糖监测,可以了解血糖情况,必要的时候借助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31]。因此,在此阶段对糖尿病的管理控制主要集中在口服药用药指导和血糖监测等指标上。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通常症状表现为较高的空腹血糖或餐后 2 h 血糖,此阶段的糖尿病管理重点是药物治疗加生活方式指导,包括饮食、运动管理、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等,以减轻患者症状,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32]。当糖尿病患者经过饮食和运动治疗,以及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后,血糖的控制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时,需采用药物治疗,如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降糖药物[33]。此外,从治疗的角度来讲,糖尿病的治疗目的不仅仅是降糖,更重要的是尽量避免或及早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的各种严重并发症能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寿命,是造成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罪魁祸首。因此,在此阶段对糖尿病的管理控制主要集中在口服药用药指导、胰岛素注射指导、血糖监测、糖尿病并发症筛查等指标上。
3.3 本研究的意义与下一步研究方向 本研究立足于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文献回顾、小组讨论、专家咨询等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区糖尿病管理质控评价指标体系,以保障社区糖尿病管理质量,为构建以门诊为中心的社区糖尿病管理模式打下了基础。基于本次研究结果,下一步拟将该社区糖尿病管理质控评价指标体系投入实践,验证其对糖尿病管理的质控效果,为同行高效、高质地开展糖尿病防治工作提供借鉴经验。